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信息 > 公益诉讼

让那些被“遗忘”的历史建筑唤起记忆、传承文化

时间:2020年07月27日

      

“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

杨浦百年工业是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摇篮,诸多的工业遗迹留下了很多优秀历史建筑,这些建筑里浓缩了百年的城市工业记忆和红色工人运动的革命斗争史,是城市文化的根脉。

然而,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一些建筑在旧区改造中被“遗忘”。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和城市文脉传承的责任担当,检察机关必须用智慧和行动拯救被“遗忘”的历史建筑。

 

实地调查了解“老建筑”现状

2018年下半年,杨浦区检察院在摸排公益诉讼线索过程中,发现某报的网络平台上,有一篇辖区内福禄街上的一幢市级优秀历史保护建筑部分门窗缺失、玻璃碎裂、经年失修的相关报道。

为了解建筑现状,承办检察官们第一时间实地走访了该处建筑、区不动产交易中心和市属建筑保护部门等处,开展线索调查,经查询核实:该建筑位于杨浦区8、9街坊实施房屋征收地块,建于1912年,2012年被列入《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2015年被列入“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单”。其中一个门洞是一处红色革命遗址,1946年在此创办的私立圣工小学(后为平凉路第一幼儿园),为我党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共产党员作出了不少贡献,是杨浦红色文化和历史建筑文化的一部分。

杨浦检察机关经审查认为,该建筑持续处于受损状态,且有进一步毁损的危险,危及社会公共利益,亟待采取保护性措施加以保护。遂于2018年12月25日以行政公益诉讼案件立案。

 

诉前检察建议“拆解”实际难题

经过一系列诉前调查后,2019年2月18日,杨浦区检察院向相关行政监管部门送达检察建议书,建议对该优秀历史建筑立即采取紧急保护措施,防止毁损继续扩大,改善周边环境;同时明确其应当承担的保护义务,督促相关单位启动该建筑修缮方案的编制及审核批准程序并依法依规开展修缮工作,并对抢救修缮全程进行有效监管,恢复优秀历史建筑原貌。

诉前检察建议书发出后,行政监管部门高度重视,指定专人对接,他们向检察机关表示:“建筑被征收后,日常使用人搬离,‘保护期’与‘接管期’之间存在空档,维修、保养主体不明、缺位,造成房屋失于保护。”

根据行政监管部门提出的旧改过程中的保护“空窗期”问题,公益诉讼办案组通过论证很快提出建议:建立旧改基地中文物、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相关巡查、报告制度,将旧改基地中优秀历史建筑的巡查报告工作分解到物业管理部门、产权单位、动迁机构、街道等相关部门和企业,确保相关建筑保护“无缝衔接”。

 

“未完待续”的工作唤起共同参与

很快,双方达成了保护建筑的共识。行政监管部门委托专业机构出具建筑检测报告后,根据报告对建筑采取了紧急保护措施:及时清理了建筑周边的垃圾和杂草,在该保护建筑外围形成框架性保护围挡,进行全封闭管理保护,并安排专人24小时看护建筑,确保移交前完好无损。

根据规定,涉及优秀历史建筑的修缮、改造、拆除,必须经过专家论证会通过,由市级部门同意。行政监管部门对检察建议的回函中也提到,“建筑保护性修缮方案的编制正在启动中”。本着诉前实现保护公益目的是最佳司法状态的理念,公益诉讼办案组主动与负责建筑整改项目的部门对接,利用常态化“回头看”到维修现场协同、督促整改。

“历史风貌建筑是传承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让这幢建筑更好地“活在当下”,随着时代的更新而更新是我们接下来共同努力的方向,现在只是将它短暂地“包裹”起来,我们的工作未完待续……”现在,与行政监管部门“更新进度”成了检察官的日常。

“是否还有建筑‘被遗忘’?”妥善处置好这一幢建筑后,杨浦区检察院一直心系着该旧改地块中的老建筑们,对该地块内多处历史保护建筑进行了摸排调查,先后发现福禄街另一处以及景星路两处不可移动文物、优秀历史建筑面临同样的处境,于是,又马不停蹄地行动起来,“必须快,我们的老建筑等不起,我们提出公益诉讼,也希望唤起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唤醒’我们共同的城市文化记忆。”检察官说道。

城市更新莫忘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优秀历史建筑承载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厚重与沧桑,牵系着我们对历史的传承与对未来的创新,旧改中历史建筑的留存与再生更重要。

 

本案中,杨浦检察机关牢牢把握“公益”核心,结合上海城市品格、文化传承和超大城市治理实际,对杨浦旧改地块内历史建筑保护开展检察公益诉讼,努力协调好旧改与不可移动文物、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的关系,督促行政机关堵漏建制、依法履职,互补职能和措施,共同探索开启区域内旧改项目中的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之旅,而且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留住了城市记忆,力求为杨浦区同类旧改历史建筑风貌保护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板,助理打造检察公益诉讼制度改革的“上海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