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凝“薪”解民忧 助企促发展
时间:2025年01月26日
高楼大厦是城市繁荣的象征,也是无数农民工挥洒汗水铸就的结晶。年关将至,他们本应带着一年的收获返乡。然而,未到手的薪资裹挟着寒冬的气息,无情刺痛了30名农民工炽热的心。 2024年3月初,劳动者朱先生等人满脸憔悴来到杨浦区检察院。“A公司拖欠我们工资,我们多次索要无果。”他颤抖着哭诉着自己的遭遇。 时光追溯回2023年2月,包工头刘某甲在工地负责管理农民工并编制工资支付表,在漫长的施工期间,A公司一直严格按照工程进度足额拨付工资款项。但谁能想到,刘某甲心生贪念,将其家属的名字加入了工资表,虚报了工时,以此从A公司将农民工的血汗钱套出使用。朱先生告诉承办检察官,每当问起工资何时结算,刘某甲和刘某乙都推脱称A公司还未打款,等工程结束便会一并结算。 7月底,刘某甲发现工程款无法覆盖所有农民工工资后,又伙同刘某乙通过少报农民工工时的方式压缩成本,促使A公司与其结算了工程款后逃之夭夭。最终致使30名农民工陷入了困境,被拖欠的工资达20余万元。在刘某甲、刘某乙的欺骗下,被欠薪的农民工们只能拖着疲惫的身躯举报A公司,踏上维权之路。 接到救助后,杨浦区检察院迅速响应,初步研判该案涉民生欠薪且人数较多,若处理不当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以“五有”工作法为指引,要做到“案案有质效”,必须将案件准确定性。承办检察官研判,认为刘某甲可能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根据与区法院、人社局会签的《关于共同推进拖欠劳动者薪酬类案件实质性化解工作的备忘录》,与区人社局召开联席会议,引导行政执法机关全面收集证据,并建议其向杨浦公安分局移送犯罪线索,为后续案件的侦破搭建起了坚实的桥梁。 整个案件处理过程中始终保持与农民工及相关各方的紧密联系,无论是通过电话、当面沟通还是线上交流,都确保信息传递及时、准确,让各方能随时知晓案件进展情况,安心等待处理结果,保证“事事有回音”。 为了尽快解决农民工的生活困境,杨浦区检察院积极协同区职能部门,全力以赴开展矛盾化解工作。经多方协调,A公司同意先行足额垫付30名农民工被拖欠的工资。A公司垫付工资后,检察官对犯罪嫌疑人耐心细致地开展释法说理工作,促使其通过家属并在多方见证下向垫付企业全额退赔,为企业挽回了损失,充分体现了“桩桩有措施”。 解决了农民工的薪资问题,亦为企业挽回了损失,但是以后还会不会发生同样的问题,又该如何预防?为做到治罪与治理并重,杨浦区检察院向A公司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提高建筑工程领域劳动保障监管能力和水平,杜绝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 为全面准确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助推社会治理、强化外部监督,杨浦区检察院召开听证会,邀请“老杨树宣讲汇”团队共同参与听证,充分听取各方意见。近日,杨浦区检察院对起主要作用的刘某甲以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依法提起公诉,法院一审判处其有期徒刑八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对起次要作用的刘某乙依法作不起诉决定,并予以训诫。 随后,杨浦区检察院开展行刑反向衔接,针对刘某乙的行为向相关部门制发《检察意见书》,建议对其作出相应处理,形成行刑衔接闭环,确保办案效果。同时,依托上海市法学会设立在杨浦区检察院的“基层服务站点”,杨浦区检察院邀请专家学者召开专题研讨会,聚焦欠薪涉刑案件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 “件件有温度”,这起案件的成功办理,犹如一盏明灯,照亮农民工维权的道路。“当这笔承载着希望的工资到账时,农民工们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满是对生活的重新期待。这也就是我们工作的意义所在。”承办检察官如是说。“劳动者权益不容侵犯。同样,企业的合法利益也需要保护。努力为企业挽回损失,向市场主体传递了法治的力量与温度,也是我们应该践行的检察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