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检察新闻 > 检察动态

雪域检徽:一名上海检察官的日喀则援藏手记

时间:2025年07月05日

      

雪域检徽:一名上海检察官的

日喀则援藏手记

 

苍穹下的渺小与使命

踏上日喀则的土地,稀薄的空气使我头脑发胀,干燥的空气让人唇裂鼻衄。喘着粗气低头爬楼,感觉胸前的检徽似乎比在上海时更沉了些。这不仅是对身份的提醒,更是对使命的加码,但“高质效办好每一个刑事执行检察案件,守牢刑事执行最后一公里”的誓言,在澄澈得近乎神圣的蓝天下,显得愈发清晰。

 

在离天空最近的地方守护公正

看守所检察——车轮上的监督:经过短暂的适应后,我迅速投身日喀则市的检察工作,已先后组织对桑珠孜区、南木林县、谢通门县、亚东县、江孜县看守所开展巡回检察。虽然看守所的关押量普遍不高,但对监管场所精细化管理在押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巡回检察发现的针对被执行人合法权益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当即指导属地检察院向看守所提出纠正意见,督促整改,切实保障在押人员的合法权益。

社区矫正——辽阔疆域的挑战:日喀则地广人稀,最远的县距离市区车程近700公里,一个司法所管辖范围可能比上海一个区更大,且社区矫正对象多为牧民,流动性极强,这里的司法机关面临动态掌控难、教育帮扶难、收监执行难等诸多挑战,针对上述难点以及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我组织拟定日喀则市社区矫正巡回检察工作手册,厘清监督重点、明确工作流程,推动地区内检察机关进一步统一监督标准,在开展社区矫正检察时有据可循,让法治的约束力,全面覆盖广袤的高原。

 

沪藏两地的碰撞与交融

“枫桥经验”上高原:我将杨浦检察矛盾风险预防化解“五有”工作法融入当地检察实践,特别是针对刑满释放人员、解除矫正人员可能面临的社会融入难、易再犯问题,推动社区矫正机构引入“黄丝带”帮教仪式,联合当地各行政、司法机关,在社区矫正对象解除矫正前、刑满释放人员回到原籍后,开展政策宣讲、心理疏导、技能培训,推动协助落实户籍、草场、低保,预防“二次犯罪”,着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将平安守护在源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上海检察机关与日喀则检察机关共建立了六个基层院对口联络援助的制度,作为上海检察机关援藏干部团队唯一被分配至刑事执行检察条线的检察官,因为工作原因需要经常来往于各区县,我担负起与对口援助院的联络职责,积极开展沪藏两地刑事执行检察工作交流座谈会,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日喀则地区刑事执行检察工作提供有益思考,同时,收集被联络院提出的其他工作问题,与上海检察机关援藏团队共同研讨,及时给出答复。截至目前,累计指导协助各区县院办理各类刑事执行检察监督案件10余件、编写典型案例1篇,看到他们眼中对专业能力的渴望和点滴进步,是我援藏工作中最欣慰的回馈。

 

检徽映照下的高原情怀

信仰的力量:巡回检察临时党支部联合某县检察院,来到位于海拔近4500米高的哨所,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驻边部队共同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在连队史馆内陈列的近年来一张张戍边战士的历史照片、戍边战士在一线保家卫国的身姿,无不使我对信仰的力量有了更深的理解。戍边烈士陈祥榕“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战斗口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最可爱的人”用青春与热血在生命禁区铸就的钢铁长城,此刻,浦江的繁华与雪域的孤寂强烈碰撞,化为更深的敬意与责任:法律,何尝不是另一种需要坚守的信仰?我正在离天空最近的地方,守护人间最朴素的公正。这份职业信仰,在雪域高原得到了淬炼与升华。

 

从上海到日喀则,跨越5000公里的山河,远离都市的繁华,长夜孤灯下,独自阅卷、独自思考是常态。两个多月的磨砺,肤色黑了、身体瘦了,但我内心更加澄澈坚定。援藏不仅是付出,更是收获——是对国情更深的理解,是对使命更沉的担当,是对生命更强的韧性。愿以法律之光,照亮雪域公平正义的每个角落;愿以检察之蓝,守护这片神圣土地的长治久安。

 

(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检察院第四检察部见习主任、二级检察官管添裕,记于日喀则市人民检察院)